在线帮助 挂号预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医工作室 > 医案医话
李郑生教授运用健脾疏肝和胃法治疗胃痞经验
信息来源:东济堂中医馆     发布人:东济堂     时间:2015-05-30

胃痞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发病多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分泌异常有关。随着人们精神压力大、饮食多不规律,本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

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继承人李郑生教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脾胃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最终形成了以肝脾胃同治的学术思想。笔者在读研期间跟随李教授学习,受益颇丰。现将李教授治疗胃痞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临证经验
    胃痞又称痞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并创立了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的各种泻心汤的治疗方法,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两胁胀满不适,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李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治疗经验。李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脾胃气虚。脾虚则土壅木郁,脾虚失其健运,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导致胃失和降。另外,气属阳,有温煦、推动作用,脾胃气虚,则胃腑失于荣养,脾胃运化水谷、调畅气机之功能受损,以致聚湿、生痰、气滞、血瘀、食滞、肝郁等,形成以中虚为病理基础。故脾虚、肝郁、胃滞为本病的病理特点。根据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的生理特性,治疗上应以健脾、疏肝、和胃为基本原则。方用香砂温中汤(国医大师李振华自拟方)加减,常用药物有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枳壳、乌药、桂枝、白芍、甘草。

病案举例
    患者,男,50岁,2013年4月12日初诊。主诉:胃脘部胀闷不适、纳差不欲食、消瘦1年余。患者于5年前因饮食不当复加劳累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纳差,自服多潘立酮、健胃消食片等症状时轻时重;1年前,患者胃胀症状再次发作,且纳差不欲食,消瘦明显,于当地某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局灶腺体肠上皮化生。给予西药(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前来就诊。症见:胃脘、两胁胀闷不适,稍进食则甚,纳差,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倦懒言,畏寒肢冷,大便干,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稍腻,脉弦细。

李教授认为:本患者平素工作较为繁累,且饮食多不规律,日久形成了脾虚肝郁之证,脾虚则运化失职、中焦失于温煦,肝郁则肝气横逆犯胃,影响胃的和降功能,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中焦气机不畅而发为痞满,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温中、和胃降逆为法,方用香砂温中汤加减。

遂开以下处方: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10 g,木香6 g,砂仁10 g,厚朴10 g,枳壳10 g,郁金10 g,乌药10 g,西茴香10 g,桂枝5 g,炒白芍10 g,焦三仙各12 g,甘草3 g。1天1剂,水煎服。方中以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木香、厚朴、枳壳疏肝理气;郁金活血通络;乌药行气降逆;西茴香理气和胃,温中祛寒;桂枝、炒白芍温运脾阳,桂芍合用辛散而不伤阴;砂仁、焦三仙醒脾开胃,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和胃之效。同时嘱患者调畅情志,多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服药10剂,患者胃胀明显减轻,饮食较前增加,大便好转,口干,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稍黄,脉弦细。此患者胃胀及食欲好转,且大便亦较前顺畅,表明脾胃之健运功能逐渐恢复,但患者口干、苔黄稍腻则因此方稍为温燥。上方加知母12 g以滋阴润燥,莱菔子15 g下气宽中,以增消痞除胀之力。继服20剂,患者诉进食过量生冷食物后偶有胃胀,饮食基本正常,大便可,体质量较前增加3 Kg,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该患者虽诸症好转,但进食生冷食物后仍感胃脘部不适,为脾虚之证尚未完全恢复,中焦仍有虚寒之象。守二诊方,加党参10 g已增强益气健脾之效。此后坚持服药半年余,复查胃镜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痞病因之论
    导致胃痞的因素有多种,大致可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者,素体脾虚;外因者多为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外感寒邪或湿热、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等都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久而久之则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则为不内外因。长期情志抑郁,忧思伤脾;或者暴怒伤肝,肝的疏泄条达功能失常,肝气横逆乘脾犯胃,最终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另外,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痞满久治、失治导致气机长期郁滞不通,终至脉络瘀滞。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缠绵难愈,极易反复,发病部位虽在上腹胃脘部,但于肝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司水谷运化之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通畅,运化水谷的功能才能很好的发挥。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导致中焦运化无力,气机不畅,则发为痞满。胃痞初起多为实证,但临床上以虚证为多见,尤其是脾胃气虚。

胃痞久病失治则耗气伤阴而发为气阴两虚证,治疗上除了健脾疏肝和胃,还要注意养阴药物的运用。胃病“七分调理,三分治疗”,除了运用药物治疗外,平时的生活调护尤为重要。要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起居,适度的锻炼身体,调畅情志,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注意固护脾胃,使其功能正常发挥。